农民企业家的文化情结
黎炳龙出生在丹江口。1965年,年仅11岁的他随父母移民宜城市流水镇黄岗村。
在丹江口,黎炳龙的家附近有一座戏楼。那个年代,农村没有收音机、电视,看戏成了唯一的文化享受。每逢集市,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赶来看戏。黎炳龙从小就喜欢在戏楼附近玩耍,耳濡目染,他慢慢喜欢上了戏曲。他甚至掏空梧桐木,自己制作了一把胡琴。能够站在戏台上演出是黎炳龙最大的梦想。
1970年初中毕业后,黎炳龙进入村里的宣传队。他形容当时的自己,“看到什么编什么,走到哪里唱到哪里?!?978年,黎炳龙被抽调到镇上的文化站,负责编写剧目、组织晚会。
1983年,已近而立之年的黎炳龙成了黄岗村民办教师。5年后,他辞去了这份收入微薄的工作,花1000元钱买了一台补鞋机,来到宜城市区为人补鞋。此后,他修过自行车,收过废品,到河南贩过煤和大米,陆续开了4家农产品加工公司。
2013年,黎炳龙创立了湖北楚梦园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他探索的社员联保贷款模式,解决了农民致富的资金瓶颈问题,因此在全国推广。他的社员则遍布宜城市176个村,共3000多人。此时,黎炳龙已积累了千万财产。
有了钱,黎炳龙对文化活动的热爱开始转化为行动。早在2007年,他就投资10万元成立了惠农艺术团。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很快,这个松散的表演团队就解散了。这件事后,黎炳龙对农民文化活动有了进一步思考。喜欢看《梨园春》《星光大道》等电视节目的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建一个农民剧院,办一个像《星光大道》那样的选秀节目呢?”
“黎炳龙疯了。”“黎炳龙是有钱了烧包?!苯衲?月份,黎炳龙投资100万兴建农民剧院的消息传出后,立即招来非议。
面对非议,老黎说:“400万元的小车我也买得起,但我宁愿坐40万元的车,每年拿出100万元搞农民文化。一个人享受我不开心,全体农民享受了我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