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免费约爱_51pcmc品茶2024官网,快餐300元二小时,300元快餐不限次数qq

2013"襄阳百杰 道德模范"——孟建玲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刘 伟  时间:2014-02-11

孟建玲 樊城区红光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

    孟建玲,女,汉族, 1961年9月出生,大专文化,1977年6月参加工作,1986年3月入党,现任红光社区居委会党总委书记、主任。该同志自2005年任红光社区党委书记以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时处处以社区为家,倾情社区服务,打造社区服务品牌,以服务赢民心、以服务促和谐,使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社区”、“湖北省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党建工作示范社区”、“襄樊市十佳和谐社区”等荣誉称号。她个人授于湖北省“爱心妈妈”、湖北省“平安家庭”、湖北省“关爱留守儿童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巾帼建功能手”、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湖北省“社区建设先进工作者”、湖北省“老年温馨家庭”、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洒向人间都是爱 赤诚之心写春秋
    她总是微笑着,微眯的双眼透着阳光的温暖,这股子由爱心生出的温暖感动着周围所有的人,也让她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人。
    17岁那年,她辞去服装厂出纳,选择成为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时光荏苒,三十五年倏忽而过,当年的“最美姑娘”如今变成了“最美奶奶”。岁月带走了她的韶华,却没带走她的漫漫爱心……
    她就是襄阳市樊城区红光社区党委书记——孟建玲。
    进社区是偶然中的必然
    价值观念多元,选择遂显出必要性来。1978年,年仅17岁的孟建玲作出了改变她人生轨迹的重要抉择。
    那时候,哪家的衣服晾在外面忘了收,哪家的孩子没人照料,哪个同事一时出现了经济困难,孟建玲都是第一个伸出援手。
    特别有一次,清晨,寒风凛冽。孟建玲紧裹着大衣往服装厂里赶。突然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缩着身体,满身凌乱。孟建玲蹲了下去,将自己的大衣盖在他身上。冻的发抖的孟建玲站起身,跑到居委会找来王主任一起帮助这个冻僵了的人。在她和居委会同志的帮助下,“流浪者”终于醒了过来,她忍不住得眯起双眼,露出来她标志性的笑容。这时,有人提醒她该去上班了,她才发现离上班时间早过去了1个多小时。
    “那次对流浪汉的救助所得到的快乐是前所未有的,我感觉到我人生的价值应该在这里。”孟建玲说,“第二天,我就去服装厂辞职了?!?/font>
    “在那个年代,在企业工作是很多人求都求不来的事儿。小孟却到居委会来,说已经辞职要为社区做事儿。我当时是真没想到?!本游岬耐踔魅胃嫠呶颐?。
    1978年5月的那天,孟建玲上午辞职,下午就到找王主任申请加入居委会。这一天也许不是什么大日子,但却开启了孟建玲漫长的社区工作生涯,她35年的人生旅途由此启程。
    再平凡的岗位都不平凡
    30多年,辗转了三个平凡的基层岗位,但是孟建玲却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19世纪80年代,在机坊街社区,她为社区“致富能手”保驾护航。
    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创业致富浪潮高涨。有老同学邀请她一起去沿海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她笑着说,“大家创业也不能一哄而上,要有个好的引导员,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好、调动好,我既然已经干了这个活儿,就继续好好干下去吧,给大家多打听一些致富的门路,多宣讲一下创业的政策,让大家头脑清醒一点,门道科学一点,少一点蛮干,多一点理性,不是好得很吗?”就这样,她每天白天跑市场搜集信息、协助创业人员选址、办证,晚上通宵阅读选购回的一大批创业致富类的书籍,做好笔记第二天再跟大家分享。很多创业人员都得到了切实的帮助。至80年代末,社区先后有几十个致富能手脱颖而出,他们逢人便说“是孟主任给我们保驾护航”。机坊街居委会也由于盛产“万元户”而名气大增。
    19世纪90年代,在肖家台社区,她为社区集体经济添砖加瓦。
    肖家台社区的人口基数比较大,外来流动人口比较多,社区居民的凝聚力非常薄弱,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相当严峻。初来乍到的孟建玲自己给自己打气,“只要我肯多花些时间、多跑点路、多求些人、多办点事,不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难的”。就这样,连续一个月走访所有居民、将暂住人员纳入社区特别服务对象之列,连续一个月摸排、整合社区集体废弃的厂房,并捆绑租赁。经过孟建玲夜以继日的努力,原先集体经济空壳的肖家台社区一跃成为全市社区集体经济的领头羊。除此之外,孟建玲还将集体经济积累合理地分配到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上,让社区群众们得到了实惠。
    20世纪初,在红光社区,她为居民和谐生活贡献力量。
    新时代的社区有新的时代需求。孟建玲积极倡导“社区服务是文化”理念,将社区建设和服务融入文化因素,体现以人为本。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她组织建立了居民服务中心, 2010年,红光社区在原来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成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将社区工作分为六大类80项服务项目。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居于社区、奉献社区”的积极性,建立了15支社区自愿者服务队伍,参与人数达340多人。服务队伍的建立使有需求的居民随时可以就地就近找到志愿者帮助。这些显著的成效使红光社区成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的代表。
    不是亲人胜似最亲的人
    孟建玲有一本“民情日记”,社区里有多少孤寡老人、有多少下岗职工、有多少贫困孩子,日记上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总是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提供最周到、最及时的帮助。社区的人都说她是最亲的人。
    为了解决社区下岗妇女就业难问题,孟建玲在社区建立了“好姐妹家政服务站”。社区暂住户汪春林,孩子遭遇不测致残,其丈夫却决然离她们母子而去。没有一技之长的汪春林因为失去经济来源,终日以泪洗面。孟书记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她联系“好姐妹家政服务站”,考虑到月嫂工资高,孟建玲让王春林参加月嫂培训。接受了近三个月培训的汪春林,成绩斐然,还没结束培训就被客户预订了。随着工作的熟练,她的订单总是排得最多,家庭困境也渐渐解除,汪春林感叹的说:“是孟大姐让我挺直了腰杆!”
    为了解决社区老人老而无养的问题,孟建玲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采取政府和个人购买服务、志愿者参与等形式,提供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入户服务,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之忧。社区内困难老人施大妈,一直是服务站的服务对象。服务站不仅对她进行跟踪服务,还组织志愿者上门看望,同老人聊天解闷。一次,一位社区干部随口问了老人一声:“您幸福吗?”老人回答道:“不信佛。”在场的人们都想不通老人为啥会这样回答,正纳闷的时候,老人又补上一句“我不信佛,信社区?!?/font>
   为了解决社区孩子学无场所的问题,孟建玲排除万难建立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很开阔,有80平方米,里面还有孟建玲为孩子们聘请的指导老师。居民们白天上班无暇照顾孩子,就把孩子带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去,那里有老师有同学,孩子学的开心,家长们也都放心。除此之外,社区内青少年的上学问题,孟建玲也很关心。初中生小齐在爸爸去世、妈妈改嫁后,一直和爷爷一起生活,经济上十分困难,因交不起学费干脆辍学在家。孟书记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采取措施,一边联系学校,一边为小齐筹集学费。终于,小齐在开学两个星期后,跨进了久违的校园。他逢人就说:“我现在的一切都是‘社区妈妈’给我的,将来也一定要好好报答!”
    把大爱和希望带向远方
    35年重头望,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路,孟建玲走的艰辛也走的快乐;路有曲折,也有康庄。
    在孟建玲的带领下,当前她所在的红光社区多次被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城市党建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2009年10月被授于全国和谐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孟建玲同志本人也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湖北省“社区建设先进个人”、湖北省“关爱留守儿童”、襄樊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巾帼建功能手,樊城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拥着这些荣誉,历经几十年社区工作磨砺的孟建玲不但没有感到满足,反而更是以不知倦怠的激情不断探索新的工作办法,打开新的工作局面。今年,她摸索出来的“四小工作法”在全省党建工作会上作为经验交流。当记者请她发表感言时,她满腹豪情地说,“我要带着爱和希望走向更远方……”
    孟建玲已活在社区一代人的记忆中,我们相信,带着爱和希望的她定将陪伴着社区新一代人在大爱中续写春秋。

操作选项

  • 字体大?。?span id="mu8qo8syuww" class="ztd">大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未标题-3.jpg
  • 微信图片_20241127172255.png
  • 微信图片_20241127165414.png
  • 微信图片_20241127171259.p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