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历程回顾之一
几乎是一夜之间,襄阳荣获“国家卫生城市”桂冠的喜讯就传遍襄阳大街小巷。
八年奋战,襄阳今天的创卫成果来之不易,这得益于政府决策、部门联动、经费保障、措施得力、全民参与……
动员令下,八年路漫漫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闭饩浠?,生动地再现了襄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面临的困难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
2006年4月,在连续三届获得“湖北省卫生城市”称号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发出动员令,要求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五城同创”动员大会,打响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战。同年12月,我市将每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全民义务劳动日。至此,以清洁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卫生死角为重点的全民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落实有力的创建责任机制,将辖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纳入社区统一管理,形成了条块结合的社区卫生管理网络,强化了创卫工作的主体责任;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将创建工作目标分解到各城区、各部门和各街道、社区,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
创卫的每一个支撑性项目,做得好是得分点,做得不好就是失分点。市政府对各重点项目实施路线图管理。每年将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定量、定性、定岗、定责,倒排工期、限时完成,倒逼创建工作高效推进。
幸福小区曾有100多户乱搭乱建的亭子、棚子,居民出行困难,市领导多次现场督办,终于还居民一条敞亮的马路;900米长的破损道路建锦路修修停停,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市民问政曝光督办,2014年5月该路通车;300多个“三无”小区在城区政府和市直部门的努力下,变干净了、有路灯了、有人管了……
部门联动,打响攻坚战
29个“两改”项目,有16个在樊城;需要外迁的266家工业企业,有161家在樊城;需外迁的48家专业市场,有37家在樊城……樊城是“两改两迁”的主战场。
在这样的压力下,樊城区区长刘智勇仍然响亮地提出了“一手抓两改、一手抓创卫”的口号,要求“把创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从硬件和软件两处入手,为全市创卫工作“减负增光”,确?!胺枪?、全市心安”。
菜市场改造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支撑性项目之一。此前,由于过分强调菜市场建设、经营市场化,忽略了行政主导,城区菜市场建设政策支持不够,新建无地、旧改无钱,菜市场长期维持在一种低档次、低水平状态。
为鼓励菜市场业主配合改造,市级财政拿出2000万元,补贴菜市场改造,业主只需掏三成的钱。但是因为一些业主资金困难,担心政府补贴不到位,一直持观望态度,菜市场改造一度进展缓慢。
仅2013年,牵头菜市场改造的市商务局先后组织召开了10多次督办会,5次现场会,保证改造进度。时任商务局局长的严勇说:“希望借创卫东风,让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让市民感到逛农贸市场的乐趣?!?/font>
还有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城管、公安……襄阳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通力合作、协同作战”的创建合力,创卫攻坚战步步深入。
整治问题,效果看得见
随着长虹路、襄樊大道改造的逐步完工,市民惊叹:“原来襄阳也可以这么美!”长虹路上,车流滚滚,立交桥横贯马路,夜晚霓虹闪烁,尽显大都市风范;环城路上拆墙透绿,护城河的美景一览无遗,春风里、柳枝下、绿道上,让人恍如画中行……
这只是创卫工作中取得的众多成绩之一。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抓创建,整治突出问题,强力治乱、治脏、治污、治堵。
在市区主干道开展沿街破旧楼面、户外广告、店名招牌、临街房屋及设施、架空管线等六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整治阳台、屋顶、院落及背街小巷的乱堆、乱放、乱牵、乱挂等问题。
城区实行“夜间清洗、白天保洁”的环卫作业模式,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河道沿线、建筑工地周边等重点部位纳入市区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体系,实现了常态化管理……
通过新建一批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设置公交车专用通道,新建、改建公交站台,新增公交线路、开通城市微循环公交线路、延伸公交里程等,全面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大大提升了市区公共交通通行能力。
2013年全市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93个、卫生社区12个,建成市级卫生先进单位535个、卫生社区55个,形成了良好的标杆效应。(通讯员张理友 记者李静)